
编辑推荐
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全新力作,积二十年研究之功的总结性成果。夏春涛、王笛、黄克武、李怀印、田晓菲联名推荐,崔之清、蒲乐安、田海、菊池秀明作序推荐。
宏观与微观视野相结合,全景式展现太平天国兴亡轨迹。本书从宏观的太平天国统治方略、基层政权建设、经济政策,到微观的移风易俗改造、乡村政权建设,全面探讨了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历程。
转换、开拓了太平天国研究的新视角。本书把研究视角从过去的军事史和政治史领域,转向社会底层的日常实践。书中以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了太平天国江浙统治区的田赋、地租和捐费问题,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下细节丰满、信息翔实的乡村治理场景。
对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重大问题作出全新诠释。洪秀全于何时,又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立意反清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吗?反抗太平天国的“团练”,其实情为何?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吗?通过重新审视、考辨相关史料,本书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既有结论的全新的、深入的解读。
通过太平天国,透视晚清地方社会乃至近代中国。本书剖析了太平天国在统治区实行的一系列旨在改造农村社会的经济政策、建构近代化治国方略的《资政新篇》,以及孙中山对太平天国民族主义遗产的继承,以至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风潮等问题,由此反映出太平天国对近代中国变局的深刻影响。
发掘新史料,辨析旧史料。太平天国文献堪称浩繁,仅各种资料“汇编”,已有数千万字。本书作者研治太平天国史二十年间,更是通过田野调查,辗转南北各地图书馆,搜集到稀见文献近30种。另搜检未整理的刻本、抄本、地方志、私人文稿等百余种,由此可见本书扎实的文献基础。
太平天国史研究在经历过曾经的繁盛期之后,至今似已题无剩义,乏人问津。以太平天国史研究为志业的学者更是屈指可数,刘晨可以说是当下太平天国史领域成果最多,也最引人瞩目的学者。新著《太平天国再研究》是其研治太平天国史二十年的总结之作,它既有对经典话题的进一步探讨,也不乏对新课题的系统的研究。
所谓对经典话题的进一步探讨,可以举三个例子。
一般认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本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太平天国印书,亦即后来被称为《真约》的一系列官方文书,才具有“纲领性文献”的性质。作者还对《资政新篇》加以条分缕析,尤其是着重分析了洪秀全的态度,这对于深入认识这两份文献,不无启发。
以往研究多认为,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本书作者几乎穷尽了中外关于天京事变的史料,详细排列了事变发生的详细经过,在此基础上,从兵员和疆域两个方面论证,天京事变并非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对太平天国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是1860年,在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太平天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治理危机和信仰危机。
乡官群体是太平天国统治区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以往研究多是泛泛提及,本书则深入考察了乡官群体的身份背景、心态等,乃至具体到个体,由此呈现了太平天国基层政权的样貌。
所谓对新课题的系统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太平天国统治区民众集体运动的研究。作者花大气力,以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了太平天国江浙统治区的田赋、地租和捐费问题,这就使得对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再浮于表面,而是以翔实的数据,扎实的资料,客观再现了江浙地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基于此,作者以包立身事件、沈掌大事件和盖天王事件这三次民众反抗租税与苛政的事件为例,具体展现了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动荡。作者还详述了反抗太平天国人员的构成及权力结构、动员方式和场所等。以上这些,无疑已触及历史的细部,进入了微观层面。
内容简介
一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全新力作,全景式展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全书从太平天国的统治方略、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经济政策、民俗民习改造、统治区民众的集体行动等方面探讨了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既着眼于太平天国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又突出既往研究中忽视的非军事议题,关注社会底层的实践。书中以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了江浙统治区的田赋、地租和捐费问题,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下细节丰富、信息翔实的乡村治理场景。本书通过发掘新史料,研究新问题,重新审视这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历史巨变,对太平天国作出了独特而扎实的研究。